屠睢遠征南越,王離隨蒙恬北伐匈奴,屯兵關
塞,阿房宮,秦直道,還有趕跑匈奴之后的萬里長城,這幾件事里無論拉出哪一件,都是耗費無數人力物力甚至幾代人的積累才能做成的事情。
他當然明白這個道理,但他功蓋三皇五帝,威加天下四海臣服,只要再給他二十年執政時間,他有足夠信心能一代人做完四五代人才能做完的事情。
當然,哪怕他短命也無妨,他早早培養了繼承人,他那信奉儒家學說的長子扶蘇。
攻城略地不需要儒家,但當天下承平,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是治理國家最好的利器,所以哪怕扶蘇與他政見不和,哪怕身上流著楚人的血,但在他心里依舊是無可爭議的繼承人。
楚國已滅,有楚人血脈又何妨
而推崇儒學也是一把雙刃劍,他一統天下蕩平六國,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王朝,而他的兒子敦厚仁和,與人為善,扶蘇繼位之后定會輕徭薄稅休養生息,為他的這些勞民傷財的舉動進行收尾,所以他大可繼續實現自己雄心壯志,給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里再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他每一步都想到了,每一個容易出意外的地方他都做了防護,比如說扶蘇有蒙氏兄弟王琯李斯的支持,謀臣武將的鼎力相助足夠讓他順利登基。
扶蘇性格仁善,而李斯是法家,兩者相和,不會造成儒家一家獨大的局面,讓他的治國理念足以順利推行。
但天命不在秦。他的每一項精心布置都出了意外,意外接憧而來,他一手創立的王朝短命到令人發指。
屠睢損兵折將四十萬,后續再征南越,又是一個不可估量的數字。
蒙恬雖威懾匈奴,終成一代名將,但邊塞苦寒,無法自給自足,漫長的補給線足夠拖垮一個羸弱的王朝。
再加上阿房宮,秦直道,他的享年四十九,他寄予厚望的繼承人沒能登基,后面的皇帝代代短命
贏政鳳目輕瞇。
也有可能不是短命,而是在爭奪天下權時的自相殘殺,所以天幕會說章邯王離生不逢時,遇到的皇帝是昏君。
章邯王離如此,那么蒙氏兄弟呢他們兩個正當壯年,天書怎提都不提
原因再簡單不過,在爭奪皇位之際,蒙氏兄弟作為扶蘇的人被清算,他們兩個早就死了,所以是章邯王離出來主持大局。
蒙氏兄弟死了,那么王琯李斯
呢
王琯年邁,且精于自保,若下一代的皇帝是昏君更是暴君,他會選擇閉門不出。
而李斯,他身有大才,但也極懂分析利弊,他或許為求自保輔助暴君登基,然后在暴君坐穩皇位之后被滅門。
若暴君用李斯,大秦國祚怎會不足百年
嬴政氣笑了。
好一個自斷臂膀自毀長城的皇帝
他可以接受王朝更迭,大秦帝國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粒砂礫,也可以接受千百年后自己被污名化,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帝王是位暴君,但不意味著他能接受他有這么一個斷送江山的兒子。
大秦明明可以不亡的。
明明他已布置好了一切,明明只要按照他的計劃走,大秦縱有坎坷,但也不會那么早便走到崩塌。
可是沒有。每一項不可出意外的環節全部出了意外,他一生心血,終究付之東流。
嬴政緩緩閉眼。
片刻后,偌大宮殿響起帝王威嚴聲線召蒙恬蒙毅,王琯李斯,國尉屠睢。
公子,陛下今日召見屠國尉,您不必去上學了。趙高殷勤伺候胡亥穿衣。
胡亥有些奇怪,你平日里總催我去上進,今日怎么了,太陽打西邊出來了
陛下不僅召見了屠國尉,屠國尉麾下的將士們也一并召見。
趙高壓低聲音,與胡亥耳語,屠國尉麾下有一郎將,名喚趙佗,此人是個可塑之才,您可趁此機會與他結交一番。
雖被貶到胡亥身邊,但趙高并未自暴自棄,反而不再掩飾自己,一心一意替胡亥籌謀。
扶蘇公子身上流著楚國人的血,且又與陛下政見不和,縱有蒙氏兄弟與李斯王琯作為臂膀,也未必一定能順利登基。況陛下又降下新詔,三歲以上的公子跟隨博士開蒙,十五歲以上的公子參加朝議,這是培養所有公子的態度,胡亥公子雖年幼,但陛下正值壯年,天長日久,他們有的是機會。
胡亥公子若能登基,他便是從龍之功,豈不比跟在陛下身邊戰戰兢兢強得多
想明白這件事,趙高便提前為胡亥打算著,胡亥年齡小,很多事情不必與他說透,比如趙
佗的重要性,比如說如何將扶蘇公子調離咸陽,再比如讓扶蘇與陛下離心,讓胡亥公子獨寵陛下。
您別看南越之地頗為偏僻,但好東西可不少呢。
趙高笑瞇瞇,趙將軍這次入宮,便給公子帶了不少好東西,您不過去看看